查看原文
其他

范式、生命周期与和谐

老李 琢磨事 2023-11-06

春节前后翻了三本书:丁丁老师的《思想史基本问题》,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庞朴先生的《一分为三论》。这三本书都很有意思,虽然可能看不到细处,但看了必有收获。

可能是因为领域横跨过广,激发的联想反倒是不和书本身直接相关,而是关与范式的生命周期有关。

在新石器时代,虽然文明的发源是满天星头的散点,但由于关键影响要素的数量(能不能制陶,能不能用青铜器)是恒定的,变量的能级是相对恒定的,所以差分的幅度其实是小的。更多的反倒是来自于组织自身的特征。这特征延续到了信史时代(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当关键底层支撑要素恒定的时候,人们会看到一定的循环往复,所以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忠厚质朴,率先垂范-->各行其是,中心离散 --> 力量权威,鬼神祭祀 --> 人心鬼蜮,两极对立 -->意识形态,教化人心 -->礼崩乐坏,人心尚伪)。当基本要素没有过大变革,当每个人的力量即使被科技加持,也还不是悟空的级别,组织的力量也仍然庞大的时候,这种三王循环一样会有效。这就是范式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横跨数十万年,农业社会满打满算也就一万年,再到几次工业革命,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新范式的生命周期在变短,而其特征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里可以把三王之道和泰勒的流水线或者美团的外卖管理系统相并列,如果就管理几十上百万人的话,新范式可以锁定一种恒常状态(管理半径+组织强度),在局部三王之道可以失效。范式的周期越来越短,而过去的范式会以包、超、导的某种形式融入新的之中。(按庞朴先生在《一分为三论》中的观点,外儒内法是对儒法的包容,伙伴关系是对结盟和敌对的超越,至善则是善恶之上的导引,这些都是对立统一的形式)

在这里范式是技术、组织、意识形态等的综合,综合后的一般特征就是范式。技术是起点,但单纯的技术即没生命力,也无法干涉现实,必须和组织、意识相综合,才能形成一种新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体现于经济,也许体现于军事。综合后的正反馈才能拉动良性增长。在这过程中技术要素最为显眼,所以才有技术要素总是在短期被高估一说。

当下正在拉开的范式迁移和智能有关,而智能本身也越来越构成一种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当前还不是,当前人们更多的关注数据)。基于智能构建的范式如前面所说会和数据类似,会是一种深井的模式。基于对数字化的观察此我们可以窥视这种范式的一鳞半爪,很有意思的是它似乎会把此前的范式特征剥离的更加干净,没有三王之道的空间,似乎也没有阶级斗争的空间,价值体系会直接映射为力量。

这会是一个彻底回归和谐的范式么?更有意思的话题是,如果下一个范式以智能为表征,那然后呢?假如范式的周期会一如既往的缩短,那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遥远。

智能的价值密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